中国消费市场的春天或将提早来临
尽管中国的隆冬在下个月才会正式到来,但在中国消费者市场上,大家已经感到寒冬正逐渐散去,春天的气息开始蔓延。坎坷仍然存在,但对于在中国久经沙场的外国品牌来说,11月可能是近段时间以来前景最为乐观的月份了。
这其中,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中国重拾其外交攻势,与西方领导人进行了自2019年以来的首次面对面会晤。尽管仍有分歧,但与两周前相比,双方交流和合作的意愿都更加强烈。
在G20峰会期间,中美双方在历时三小时的会谈之后,不仅促进了不同层面的多方会谈,还逐渐释放出了一些积极信号,比如双方恢复了在应对气候危机的合作伙伴关系。在早些时候,中方也同很多其他一些国家领导层进行了会晤,比如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德国、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。
在历经6年之后与澳大利亚的首次会面中,讨论的重点则是为缓和关系的第一步是什么。尽管英国因为突发事件而取消了见面,但一些迹象表明,中国的存在不容小觑,多方都在积极的与中国寻求接触机遇。
这些会议都说明交流,尤其是面对面交流所带来的价值不容忽视,这对于企业发展也尤为重要。所以基于近期中外多方的积极推进,我们可以相信,外国企业很快就能回到中国,见到或在其本土接待来自中国的合作伙伴和客户了。
本月对于很多城市来说是艰难的,因为疫情在各地持续升温,甚至出现了近半年来的首个死亡病例。尽管人们行动受限的区域不断扩大升级,但各地都似乎有一些松动的迹象。就在上周晚些时候,一些低风险区域正逐渐取消大型娱乐场所和活动的容量限制。随之而来的是吸入式疫苗的引进,大大小小的方舱医院在不断建设,接种率也在不断提高。在华外国公民也获准接种德国公司研发的辉瑞疫苗,预计之后将会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。这些举措都意味着中国可能在探索并用更适宜的方式做好准备。
另一个有助于提振消费者信心的事件是,北京对陷入困境的房地产市场的支持。在中国,家庭财富中将近70%是与房地产挂钩的,在美国是35%,足以说明没什么是比房地产更能提振消费者信心的了。而就在本月,北京发布了金融16条措施以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。
截至目前,北京已经充分发挥一系列杠杆效应,来刺激消费、推动经济增长。这一些列的推动措施比我们以往看到的力度都要大,再加上一些国际上的推动力,很可能会为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带来新的萌芽。不仅高盛(Goldman)是这样么认为,一些华尔街银行家也开始购买中国股票。联博(AllianceBernstein)也寄希望于2023年成为中国消费者回归之年。据统计,前十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,同比增长14.4%。
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确定的。不过,正如因为茶叶的滋养,玫瑰会生长得更茂盛一样;希望茶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国市场,在未来也会更加繁荣。